首屆中國跨語際生命傳播思想峰會在北大舉行 |
---|
北京大學副校長高松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他指出現在互聯網為彌合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鴻溝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對傳統學科帶來挑戰,召開首屆跨語際生命傳播思想峰會正當時。高松介紹說,北京大學在學科整合與交流方面擁有悠久的傳統,并做了很多的努力:在理工科、人文社科方面探索跨學科路徑,建立交叉學科,并組織力量深入開展跨學科研究。最后,他希望學者們在不同學科背景下進行思想交鋒,關懷生命,探索“人類究竟走向何方”這一大命題。
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教授代表學院歡迎不同學科的學者參加峰會。他希望通過大家的交流,跨越學科的邊界,用融通的思維去思考未來生活世界的變化。創新是現代世界的一大主題,陸紹陽希望通過不同背景學者的交流探討能夠達成創新的目標,并且借助互聯網進行更加深入的傳播、引來更多的討論。
作為首次在中國舉辦的探討關于人、生命、傳播主題的學術會議,峰會旨在提供一個跨學科研究的平臺,從學科發展以及東方智慧的角度,探索千年發展的重大問題。峰會的目的不在于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而在于在思維方式上提出改變的可能性。
為期兩天的峰會共設有8個分論壇,主題分別為:跨語際對話:新千年的展望與反思;命運的訓化:靈性、想象力與互聯網;儒學、生命與互聯網;符號、身份認同與互聯網;媒體、在場與邊界;社會創新、互聯網與信息社會;生命智慧與互聯網;變易、流動性與互聯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人類動力實驗室主任、可穿戴設備之父、福布斯全球七大權威大數據專家之一彭特蘭教授,牛津大學法律系首席教授丹尼斯·加利甘,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美國圣道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劉新儀,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宗性法師,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教授汪小帆,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人機互聯實驗室主任翟振明等50余位學者從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角度展開探討。
在峰會的主旨演講中,彭特蘭用生動例子傳達出:當下最重要的是社會成員相互之間的連接,因此人與人之間的意見交流對社會能夠產生巨大的影響,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來源。彭特蘭還從互聯網發展的角度指出,未來是不確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應當更多和他人交流,虛擬世界的構想很娛樂、很有趣,但是人更多是通過彼此互動獲得價值。
丹尼斯·加利甘分享了自己對“公平”和“正義”的觀點:“公平”和“正義”屬社會學范疇,似乎和科技相差甚遠,但是其本質都是對社會秩序的一種安排。“公平”和“正義”是一種觀念,受本地文化的限制,但是在現代也不斷地國際化。而觀念的國際化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虛擬現實等超越了地理、文化、政治的限制。這是科技的力量,科技發展實現了跨語際,重構我們原有的定義。
正安生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梁冬通過自身感受解釋了符號和意識對于我們個人智慧和身體的影響。“我們的意識、我們對于自己身體的感受、我們對世界的感受其實是被某些議題設計的,是被符號化的。當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們才可能改變。改變就是從心開始。我們的世界觀在決定著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人生觀在決定著我們的人生,我們的意識在決定著我們可以看到的未來。”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在現場用抬手跺腳的方式追問“生命在哪里”,他認為,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應該進行認知重啟,從“人類中心主義”走向“自然主義”,舊認知結構是“人—主體—主人”,新認知結構是“連接—關系—共同體”。進入21世紀,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可穿戴設備、深度學習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迭代,正逐漸引領人類進入多維信息空間,傳統的溝通交流以及傳播方式正在發生著深刻的改變,互聯網、虛擬現實以及人本身的交互正在連接一切,而這種移動社交、虛擬網絡效應對人類現實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正在成為不可逆的現實。人類的交流溝通與思想的演進正邁向更多理性與自由,信息時代提供了人類更加了解自己、發展自己的可能性,生命本身已經成為傳播的過程。科技、通信和傳媒的發展連接一切、快速迭代,給人類發展帶來充分的想象力和可能性。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在傳播中不斷解構與重構。人類語言與機器語言傳播交互,社會、經濟、政治、科學、哲學、宗教、文化以及人類生命等問題相互交匯與滲透。
?分論壇現場
翟振明表示,原來傳播與生活是分開的,現在已經沒有分別,傳播也就是生活本身。同時他也強調這對于人類意義的正負面在于有沒有注入人文理性。
汪小帆對此有相似的觀點,他認為不管是互聯網還是大數據,科技本身并無善惡之分,關鍵在于人類如何使用。我們應該明確的是,科技每天都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人類的發展僅僅靠科技是不夠的,還要用人文養育頭腦。
?
?討論現場
本次峰會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愛德基金會聯合主辦,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承辦,優酷網進行全程直播。峰會共收到來自國內外青年學者47人共計71篇相關來稿,投稿學者學科背景豐富:除新聞傳播學外,還涉及哲學、醫學、政管、漢語言文學、教育學、歷史學、法學、環境科學等8個學科。經過審稿委員會的評選,最終荷蘭萊頓大學法學信息法專業博士生Elize de Mul、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湯碩、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哲學博士生俞盛宙等10位青年學者文章入選。10位青年學者參加了9號下午“媒體、在場與邊界(青年學者論壇)”的分論壇,在與世界頂級學者交流的同時,展現了青年學者的思考和成就。峰會期間,總計300余位媒體人和觀眾在現場與嘉賓進行了交流探討。